查看原文
其他

熊孩子飞机惹事引家长群殴:孩子的坏习惯,全是家长的照妖镜!

2017-08-20 米粒妈 米粒妈频道

回复“米粒妈外教免费进班

获得价值20000元外教课

每天10分钟,让孩子轻松读出80%单词!


文 | 米粒妈


刚带米粒旅行回来不久,就看到一则新闻:上周五,一个中国熊孩子在美国飞机上惹事,造成家长群殴,引发FBI立即行动,一家三口落地即被遣返。


事情是这样,一家三口在一架从北京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。因为座位没有安排到一起:爸爸和孩子坐一起,妈妈单独坐。由于飞行时间长,孩子有些烦躁,于是反复骚扰邻座的日本籍华裔旅客(不只是拍拍肩,还有反复用脚踢)。


这位小哥最开始是忍耐,希望息事宁人孩子便会转移注意力,可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后,小哥对孩子父亲表示抗议,希望管管孩子。


可孩子的爸爸根本没有对孩子进行任何劝阻,反而说“你干嘛对一个孩子斤斤计较?!”在忍耐三小时以后,小哥终于不堪烦扰,激动的训斥了家长,而家长不仅没有表示歉意还大打出手,最后在飞机落地的第一时间、一家三口就被FBI强行逮捕并遣返。

 

其实,对于家长而言,孩子在长途飞机上会吵闹不适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事情。一方面,我们可以早早给孩子们准备互动的玩具陪他度过漫长的旅行时间;另一方面,给周围的旅客准备小礼物也是得到邻居谅解的好办法。




孩子的坏习惯,家长的“照妖镜”


其实,对面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,别说是孩子,就是大人也会觉得吃不消。在飞机上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或者吵闹是时常发生的事,可因为自己不舒服就去骚扰别人,这一看就是孩子把家里的“恶习”不分场合的上演到了公共场合。


不难想象,这孩子在家里如果没有吃到想吃的饭菜、得到想要的玩具,都会对家里人发起“攻击”模式。当父母以“他还是个孩子”为借口纵容孩子的种种行为过失时,其中映射的,不是对孩子的溺爱,而是毫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。



你现在不教育孩子,社会就会在将来狠狠的教育他。父母的无度纵容,最后只会让孩子在未来承担惨痛的代价。

 

又想起来在香港地铁里的一幕:地铁里,一个小女孩为了逃票,被妈妈抱起迅速通过关卡。孩子一边紧张的叫着“妈妈,快一点!”,一边为成功逃票而兴奋不已。看样子,这并不是妈妈带着孩子经历的第一次逃票。


其实,暑期带着孩子去港澳旅游的大陆家长很多。单看这位妈妈的行头,也绝不像经济能力无法承担地铁票价的样子,但却可以对逃票乐此不疲。


我不知道她们算不算幸运,索性港铁里没有工作人员发现并阻止。如果她们被发现,孩子就要在众目睽睽中承认“逃票者”的身份,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将造成多大的伤害,甚至可能是让孩子背负一生的心理阴影。


也许,在这位妈妈的眼里,孩子的尊严自信,甚至都不值一张单程地铁票价。

当然,更糟糕的是,她们逃票并没有被发现。这就好比偷盗的行为受到了鼓励,我很难想象,从小就心安理得逃票的孩子长大以后,会不会逃单、逃税……


托尔斯泰说:“全部教育,活着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,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。



从语言到行为,孩子的成长都是在对父母的模仿中实现。有什么样的父母,就会教育什么样的孩子。父母脾气暴躁,孩子多半急躁易怒;父母整天看电视手机,孩子很难爱上阅读;父母时间观念差,孩子也容易不守约定;父母满嘴跑火车,孩子也跟着谎话连篇;父母爱贪便宜很难养出胸怀博大的孩子……一句话,孩子的坏习惯,就是父母的“照妖镜”。

 

可怕的不是坏习惯,而是价值观倒错


记得有一次和家人一起吃火锅,服务生端着一大盆锅底走向邻桌。


邻桌的小女孩对妈妈感叹服务员真的好辛苦,这个锅一看就很重。我本来对女孩的善良颇为赞许,正打算和米粒说我们要体谅他人的不易。结果邻桌妈妈说:“楠楠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,要不然以后就是这种做苦力的命。”


要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本来没错,只是这句话一出,就把人分出了个高低贵贱。孩子可能学会了上进,却忘记了善良和尊重。


其实,当孩子产生了坏习惯的时候,我们常常希望孩子知错就改。可是,养成一个坏习惯太容易,改掉它却太难。


当我们发现孩子说谎并制止他时,常常是孩子不仅没有改善,反而下一次的谎言心思更加缜密;当我们发现孩子喜欢独占某种玩具不肯分享时,孩子不仅不肯分享反而有时还会对小伙伴“动手”;……每每这种时候,父母都觉得生气又无奈。

 

支配孩子不良行为的,是他的价值观和思维系统。不守时、铺张浪费、不肯分享合作、没礼貌,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坏习惯背后,其实都是“不尊重他人,自我为中心”的价值观。


我们期待着孩子和坏习惯绝缘,可是不知不觉间给孩子传递的却是“你最重要”的利己主义价值观。


当一个家庭所有的资源都向他倾斜,所有的情感都向他靠拢时,孩子比谁都能感受到这种“优越感。”自然而然,当他进行社会交往时,也会有唯我独尊的感觉。


所以,孩子自然就会觉得:不守时没关系,大不了对方等一等;不分享没关系,反正所有的好东西都应该给我玩;没礼貌没关系,所有人里我最重要。


如果孩子意识不到要尊重他人,那么即使家长们和孩子说一百次要礼貌待人、不可以欺负别人都没有用。


百堵不如一疏。与其百次千次的干预他的行为方式,不如扪心自问,我们作为父母的行为是否输出了真善美的价值观。


毕竟,如果连价值观都不正,孩子们谈何教养,谈何好习惯的养成?


 

解决坏习惯,关键在于规划行为“新路径”

 

米粒姥爷在给我补习物理时曾说过一个例子:想要一个球体往前走的最佳办法是什么?让这个球遵循能量原则和地心引力。


如果我们希望一个球从a点到达b点,所要做的不是不断的推动球,而是在球所在的位置前面布置一条坑道。一旦球进入坑道开始滚动,我们不仅能顺利抵达目的地,我们还能准确的预估到达时间。


想要改造孩子的坏习惯,建立好习惯,就好比我们希望球能按照预期改变路径一样:与其直接对球进行干预,不如改变球的运行环境。

 

搭建亲密互信的亲子关系

《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》中说:教育孩子的根本是和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。心理学认为,孩子通过“内化”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。

 

如果孩子足够信任父母,又何必大费周章的用谎言掩盖错误。特别是习惯撒谎的孩子,有时已经把和父母的相处变成一种对立性的博弈。


相信孩子,不是一味的鼓励和放纵。而是给予孩子相对自由成长的空间,只就原则性的问题对孩子说不可以。


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关注

其实,有些坏习惯缠身的失控“熊”孩子是源自缺爱的家庭。表现好时没有人关注,只有闯祸了才能引发注意。调皮成为他们引发父母关注的唯一武器。有没有发现,很多孩子都是故意到爸爸妈妈面前耍“坏”?


还有一些孩子则相反,父母过度保护造成孩子独立面对的时候不知所措。


其实,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家长的角色不应该是主导者而是旁观者。随时随地站在孩子身后,看着孩子自主探索但很少打扰,在孩子发出需求指令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反馈。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一般很容易调整自己的不当行为。


树立榜样的力量

如果家庭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看电视、玩手机,孩子又哪里有机会沉迷游戏?


如果家人沟通的方式都是轻声细语,孩子如何会拍桌子、摔东西成为暴脾气?


父母修正自己的行为是最重要的教养方式,孩子看到父母的样子不仅仅会跟着父母学习行为方式,更重要的是,在思维上建立如何做才正确的价值观念。一句话,千万别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“坏”习惯,“遗传”给孩子。


为了说明父母的不当言行对孩子坏习惯的影响,澳大利亚国家儿童反欺凌协会(NAPCAN)推出了一部一分钟的视频: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m0145r4tm7g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视频的结尾那句:children see, children do(孩子们看到了,就做了)真的看得米粒妈后背发凉。


育儿先育己,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。父母们不经意间行为的点滴,会伴随和影响孩子们一生。

米粒妈碎碎念

看过带婴儿上飞机,怕打扰其他乘客特意准备小礼物请大家谅解的故事;没想到这个故事也发生在我的身边:


定居华盛顿的哥哥嫂子要带17个月大的luke回国了,贴心地准备了好多份这样的礼包给同行的人,手动点赞!!!


米粒妈好文推荐

发现女儿早恋之后,这个爸爸的做法超赞

乐嘉带4岁女儿穿越沙漠,4天走76公里,这是锻炼还是折磨?

控制不住脾气的妈妈:这个“综合症”可能是罪魁祸首

孩子“出口成脏”?六招轻松破除诅咒敏感期!

当幼升小成了残酷的起跑线,妈妈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?

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精彩文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